我留学回国后,很长一段时间在“顺应”与“改变”之间纠结、徘徊。无论是顺应,还是改变,并无一定之规,而是适可而止、过犹不及的人生智慧。在国内外的人间世游走,全球化语境下的感悟更有意想不到的深意。
大约是2025年7月底的光景,线上奔走相告,说跨界政商、呼风唤雨的少某寺住持阿信“进去了”,连戒牒都被撤销了,相当于俗界贪腐官员被开除党籍,回归一般群众了。
怎么偏偏回到人民怀抱的都是这帮王……把我们这儿当痰盂儿了?
佛界和俗界来回串门儿的事知道的少,阿信的近况倒让我想起《西游记》中的一段叙述:
在大雷音寺,如来吩咐阿难、迦叶为唐僧师徒传经。在藏经楼,阿难向玄奘索要“人事”,让东土大唐的取经人一头雾水,佛界也来这一套?便婉拒了。阿难撇撇嘴,在传经的过程中动了手脚,害得师徒四人在返途中发现,他们历尽磨难求取的“真经”竟是一本本空无一字的白纸!
等他们一肚子气返回如来处讨公道时,佛祖倒见怪不怪,只说“经不可轻传”、真经不能掉价的屁话,支持阿难索贿的合理性。唐僧没办法,只好把要饭盆(紫金钵盂)搭进去了。
《西游记》写这么一段到底在说什么?很多年,我都以为是世俗化的佛界也不干净。
如今再琢磨一番,觉得如来一句“无字方是真经”颇有深意。
佛祖阴阳怪气为阿难索贿撑腰,只图佛界那一点点创收吗?一个化斋用的钵盂值几个钱?
如来佛是在点化玄奘,顺应世间的行为方式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,也才便于将佛界的思想精髓传递给人们,进而普度众生。
如来为了点醒唐僧,不惜自污,转眼间面目丑陋,满口媚俗。
唐三藏连阿难都应付不了哪行啊?换了阿信,没个几百万(直接进少某寺账户),别说真经了,白纸也没有,估计直接“遣返”长安了。
多年前,阿信风光无限、登峰造极之时,少某寺差点儿上市。相比而言,死心眼儿传教、讲经的穷和尚玄奘算个鸟?
有人说阿信也是顺应啊,而且很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,寺庙做大做强,更有利于佛教的传播。
这话看似有理,但别忘了,佛学除了顺应,更大的目的是改变(大有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隐性进取):改变贪婪纵欲的人性,改变物欲横流的社会。
佛祖设置八十一难是磨炼唐僧师徒的意志,唤起内心的佛性之光。
当欲壑难填的阿信花天酒地、挥金如土之时,少某寺在信众中还有佛性吗?还能指望香客为和尚的荒淫无度买单吗?上香人与传教人都是心猿意马、想入非非,迈入佛门到底是为什么呢?
其实,我留学回国后,很长一段时间在“顺应”与“改变”之间纠结、徘徊。无论是顺应,还是改变,并无一定之规,而是适可而止、过犹不及的人生智慧。
在国内外的人间世游走,全球化语境下的感悟更有意想不到的深意。
重庆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