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:
他说,他家孩子很小的时候,第一次见奶奶,还乐呵呵地伸着胳膊要奶奶抱。可第二次再带孩子回老家,孩子一看见奶奶就哭,怎么哄都不肯让奶奶碰。
网友的母亲见了,叹了口气说:“孩子不让抱,怕是我这老命要到头了。”
当时网友只当母亲是随口说笑,觉得这说法太封建迷信,没往心里去。可没料到,仅仅一周后,他的母亲就突发心脏病,不幸离世了。
看完这位网友的分享,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,他们说,小婴儿“天眼”还没关,能看到“不干净”的或者“脏”的东西。
所以,当他们看到某些人就哭闹时,则说明那个人正处在某种不吉利的状态里,可能不久将有“祸事”降临。
就像文章一开头那位网友的孩子,或许就是从他奶奶身上看到了什么“不干净”的东西,所以才挣扎着不让奶奶抱。
孩子看到“某人”就大哭,不让抱,真是因为“天眼”没关吗?背后是否还有其它我们不知道的科学原因?
展开剩余80%为了弄清这个问题,我翻阅了很多资料,最后才明白,小宝宝之所以看到“某人”就哭闹,根本不是啥“天眼”没关,而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:
第一,生理原因记得女儿小时候,从3个月左右开始一直到2岁多,都不让他爷爷抱,有时候甚至他爷爷靠的近一些想逗逗她,她都会哭闹不止。
当时,我只觉得女儿是认生,没太当回事,毕竟我们与公婆也不住在一起,女儿平时也很少接触他们。
直到现在查阅资料我才明白,原来女儿当年不让爷爷接触,主要是因为她的生理发育特点。
生理学研究发现:相比成年人,小婴儿的嗅觉和听觉异常灵敏,但视觉发育却不如成年人,这就导致他们的生理感知与成年人不一样。
再加上有些宝宝天生神经系统较为敏感,对周围环境和情绪变化更为敏感,能敏锐的察觉细微刺激,因此这类宝宝也被称为“高敏感宝宝”。
高敏感宝宝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疲惫,在面对陌生的人或者环境时,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较大或对细节的过度关注而表现出更强的反应,如大哭、发抖或拒绝接触。
公公常年抽烟喝酒,身上烟味、酒味别说嗅觉灵敏的女儿了,连我这个成年人都闻到都感觉不舒服,女儿不会说话,只能用哭闹表达自己的不适。
文章开头那位网友家的宝宝,第二次见奶奶就哭闹,可能是因为奶奶心脏不舒服,身上有了些细微变化——比如呼吸不一样了,或者有了特别的气味。
所以,不是宝宝能“预知” 不幸,而是他们能用异常灵敏的感官方式,感知人身体潜藏的异常状态。
第二,陌生人焦虑在生活中,如果你遇到亲朋好友的宝宝,觉得可爱,但孩子却死活不让你抱,甚至你一靠近就哭闹。
他们的父母为了缓解尴尬通常会说:孩子开始“认生”了,记得女儿小时候别人想抱她不让抱的时候,我也经常这么说。
“孩子认生”到底是父母缓解尴尬的托词?还是确有其事?查阅资料后,我才发现这并非托词,而是有科学依据的。
所谓“认生”,其实在医学上有个专用名词“陌生人焦虑”,是指小婴儿对陌生的面孔或者环境产生的正常防御反应。
3月龄以内的婴儿,虽然能感知人脸的模样,却无记忆保存能力,转瞬即忘,无法区分亲人与陌生人,可4-6个月龄后,宝宝开始存储记忆,逐渐开始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,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,他们会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惕和抗拒。
这里的“陌生”并非单纯的“不认识”,还可能包含多种细微变化带来的感官刺激。
比如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宝宝,之所以第一次不拒绝奶奶抱,第二次拒绝,或许就是因为进入了认生期。
所以,如果孩子是因为这种原因,排斥某个人,不用担心,因为随着孩子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变多,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,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。
第三,审美差异心理学家布朗森曾进行了“婴儿对陌生人反应”的追踪调查,结果发现:能引起婴儿抵触的陌生人普遍长相“奇特”。
比如,相比表情冷淡、外貌严肃、立体的人,他们更喜欢五官清晰、表情温和的人。
尤其是6个月左右大小的宝宝,更喜欢被长相漂亮的人抱着。
小小年纪,为何就“以貌取人”?
布朗森认为宝宝之所以排斥外貌独特的陌生人,可能与他们的“安全审美”有关。
宝宝在成长过程中,会逐渐形成“安全”与“不安全”的判断。
而这种判断的依据,往往来自日常接触最多的亲人,比如妈妈温和的表情、舒展的五官,这些会成为宝宝心中“安全”的范本。
当遇到长相与这个范本差异较大的人,尤其是表情严肃、长相独特、有压迫感长相的人时,宝宝就会本能地将其归为“不安全”类别,从而抵触他们。
所以,这并非宝宝们“以貌取人”,而是他们基于有限经验建立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【今日话题】你家宝宝有没有过见到某人就哭闹的经历?你觉得宝宝哭闹的原因是什么?
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,供其他有类似困扰的网友参考~
[图片源自网络/侵删]
发布于:山东省重庆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